衡州“西湖夜放白莲花”典故由来

    发布时间:2009-05-08 16:58:57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衡州“西湖夜放白莲花”典故由来   作者:周安林    来源 红网 

        衡州八景诗“西湖夜放白莲花”乃诗中点题收尾之句,喻衡阳是人杰地灵风水风景极佳之地。
    此典出自周敦颐与舅父北宋龙图阁直学士衡阳先贤郑向一段舅甥情深的千古佳话。《濂溪世家》衡阳北岸和柘里历修周氏家谱,衡阳历代原本堂《郑氏家乘》均有记载。
    郑氏起源于周朝第十一代(公元前806)周宣王姬静封同母之弟姬友于郑诸侯国王史称郑桓公于畿内(今陕西省华县东),后犬戎破西周被害,桓公之孙郑庄公再迁今河南开封县—启封故城。(后避汉景帝讳改为开封),传十五世至郑鲁公被韩国入侵亡国,郑鲁公改姬姓以国为氏姓郑,封南里君,避难于陈、宋之间(即今开封朱仙镇古城村)从祖源上郑、周两姓都是源于姬姓。郑向是郑桓公六十五代孙,郑姓始祖鲁公五十一代孙。
    郑向之父郑灿曾任成都左侍禁,现位于司前街中山南路至湘江一段,原濂溪街即其祖宅所在地。周敦颐之母封仙居县太君郑氏即出生于此。
        衡阳原本堂《郑氏家乘》留下郑向九世孙流芳公在明朝万历二十八年(一六OO)所书墨谱,此后至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五次修谱序十六篇,(缺同治三年三修序)其中自序六篇,外戚赠序十篇,载有“衡州西关有巨浸曰西湖,湖中之芙渠可爱为八景之一”。 “向公世居衡郡城外西湖”等语。巨浸即大片湿地,也就是今解放路以北,从石鼓书院至原长湖这一大片皆是蒸水积洪泄洪之地,今莲湖广场湖中之底即昔日西湖之底,由此可见宋时西湖之阔深。
        郑向祖藉河南开封陈留县(即今开封县),先祖崇本公始来衡阳定居西湖,故谱序中有“仰东京之遗风、沾西湖之余润”语,把郑向家族祖藉地和祖居地说得一清二楚。郑向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一OO八)以南方省试第三名及第,南方省试是指南方片诸省在武昌的会试,实际他是湖南参考的第一名,故郑氏谱称省元甲科。郑向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任大理寺评、兵部郎中、两浙转运使、景祐四年(一O三七)终职杭州知府卒。因郑任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功惠于民,应丹徒士绅之请,葬润州丹徒县即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
        郑向生有三子,长子郑本,次子郑平,三子郑革。郑平之子郑总和向公祖孙三代皆进士及第,郑家一门五进士,是衣锦诗书传世之家。
    北宋乾兴元年八月二十日(一O二二),周子之父辅成公年五十六岁病逝,时周敦颐五周岁,舅父郑向牵挂放心不下妹与外甥孤儿寡母家贫度日艰难,派周子同母异父兄卢敦文把妹和外甥敦颐、敦贲、外甥女季淳接来衡阳郑宅抚养(今南华附一医院处)。郑公视甥犹己子,以子名甥,故以郑家敦字辈为三个外甥取名入藉(周子十二岁时,弟敦贲早夭,姐季淳嫁进士陆若瑜周岁而亡)。周子仁孝聪慧,更得舅父喜欢,他读书勤奋,喜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凤凰山下“西湖畔构亭(爱莲亭)植莲(俗称祁阳白)。”即今市二中处,周子负藉其间,格物参经悟道。郑向亲自为甥授课督学,在明朝爱莲亭畔还有讲易台遗址,《易》乃六经之首难,哲理深奥,非大儒不能参透其奥理,周子著《易通》、《易说》,可知郑公重点所授乃《易经》无疑。
        现周子年表载《爱莲说》写于任虔州通判(今赣州)四十六周岁生日(一O六三端午节),三位至友沈希颜、王抟、钱拓来贺见文首肯,友人钱拓出资十日后刻石立于都县善山之濂溪阁。但明朝湖南学政习隽所撰衡州西湖爱莲亭记有“……读书舅氏,爱池之白莲,著《爱莲说》以见志。”从周子一生为人及惜墨如金,作文深思熟虑极其简约严谨,喜广征文友意见风格判断,如此千古绝句名篇,必是积久成章。也正由于此,今史中可见的如《姤说》、《易说》、《论语序》及大量诗词文章皆佚殁,仅留下六千余字。《爱莲说》受西湖白莲之启悟,始作于西湖舅家事实上是成立的。民间所传周子十五岁时、与陈抟老祖徒弟白莲仙子西湖幽会引见陈抟点化而悟太极,并约定二十八年后成婚的故事。世传继配蒲氏是白莲仙子转世,蒲家有七姐妹,她是蒲家第六女,嘉佑四年(1059),蒲宗孟路经合州,拜会周子,相与款语连三日夜,退而叹曰:“世有斯人欤。”乃议以妹归之。蒲宗孟曾写诗曰:“六娘周家妇,晚方偶良姻,乃是我手娉,不见五六春”。蒲氏二十四岁时由兄作主继配大她十九岁的周子,入门为母抚养一岁余原配遗子周寿、在其兄看,他们是佳偶良缘,否则妹等到三十岁也找不到这样的好郎君。在当时应说是一段晚婚良缘。可惜这真人亦神的故事已被郴州塑像以荷花女名物化立于该市爱莲湖,事以物传,日久假变真,周子今无户藉地,何处尊弘即是家。今后衡阳人可能只信郴州荷花女即白莲仙子事,而失这份昔日情。
        周子知恩图报,尊舅父母胜双亲,二十一岁时舅父亡故,元配陆氏十五岁嫁入周家,陪伴舅母十九年终老才随夫于四川合州生子周寿,时周子四十一岁,陆氏因长期积劳成疾三十七岁病逝。
    郑向济孤抚幼,把外甥培养成万世儒宗,今联合国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视如己子,荫补入仕,在衡阳分给一份丰厚的家产,使周子次孙虞仲、五孙季仲两房后裔“仰曾祖濂溪公在衡遗迹不忍离去”,在此继产立业至今。郑公在濂溪后裔族内称恩舅,众后裔深深的衡阳情节即源于郑公慈惠深恩绵泽所致。凡来此拜谒祖地后裔,都要到西湖故地看一看。二OO七年六月十日扬州市原老干局长周恩来总理堂侄周华瑞下车伊始,不顾古稀高龄酷暑,拜谒柘里祖屋爱莲堂和看望郑宅故地。反复说只看周郑两家遗迹,其它不看。可知这位远来后裔对家史之熟,对先贤感情之殷。
    《郑氏家乘》谱中载有宋史《濂溪先生传》,周子好友名儒潘兴嗣写的《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撰《濂溪先生事状》三篇文章,可见郑族尊此甥至重,引以为荣。一代儒宗入两姓族谱这也是有史第一人。
        乾隆二十七年(一六七二)郑氏一修谱外戚时八十二岁的王朝望先生赠序、抒己意补以歌曰:“西湖湖光镜天光,莲亭遗爱有余香,濂溪之母向公弟,就学故宅今※宫墙,此事附载源流序,水自清兮花自芳”。此花所指即篇首之题,此花之芳即周子第二故乡,其舅父郑向家他所居故宅乃万世流芳之地也。可惜以上遗迹均毁于一九四四年的衡阳抗日保卫战,斯人远去,物已全非,空悲切!
    ※宫墙:因周子受宋、元、明、清四朝皇封,郑公故宅后改扩建成他的纪念祭祀与办学的建筑群,从小西门至大西门,西北延至今南华附一医院,莲湖广场。因他与父母入祀文庙和启圣祠,所有建筑自然均盖琉璃瓦,故有宫之称。

[!--temp.pl--]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