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妻伴子,经过13个小时的火车旅程,笔者于2008年7月28日由兰州来到敦煌。敦煌是个10万人口的县级小市,然而在旅游者的心中,它的声名却十分显赫。沙漠是她的卧室,风沙是她的呼吸,干燥是她的烦恼,而络绎不绝的游客则是她最狂热的粉丝。
历史上的敦煌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中占有极其光辉的篇章。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都是旅游胜地,而其西北面180公里开外,新近开始蜚声中外的雅丹地质公园,又把敦煌旅游添上另一把猛火。
敦煌被誉为“戈壁绿洲”,与此同时,敦煌最致命的难题就是严重缺水。敦煌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39.9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486毫米。据说,这里的主要水源党河、疏勒河的水量也在逐年下降,因此这里的水资源异常紧张。
下了火车,导游把我们直接带上了旅游大巴,奔赴鸣沙山。说实话,到鸣沙山上听沙鸣,那可能只有当地居民和长驻此处的有关专家才能享受了,来去匆匆的游客哪有此等殊享!到鸣沙山观光,不过登登沙山,坐沙爬犁从半山腰冲下山来,如此而已。而这不是我这个须发斑白的“二毛”所能承受的刺激。如果坐骆驼游鸣沙山,那更要有点勇气!骑骆驼在鸣沙山上转一圈要一个半小时,而且骑在骆驼上不能打伞——骆驼都怕伞,见了伞就罢工,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因此导游严格禁止任何人打伞上骆驼。戴草帽吧,随时都会被沙漠中的大风吹到遥远的地方去。那么,游客只能戴个小小的旅游帽来抵挡沙漠中上晒下炙的酷热了。39度以上的气温里,笔者这种已经发霉的身体,要是骑着骆驼转悠那么久,大概要变成“沙乃伊”了,只好一并放弃!
当初儿子打电话催我到兰州敦煌的时候,曾特别提醒我:月牙泉很快要永久地干涸了,要看趁早!月牙泉就在鸣沙山的脚边,看看去吧!
月牙泉坐落在一个几百亩地的小小沙漠峡谷的底部,半绕着 娘娘殿 、 龙王宫 等古代建筑群,酷似一弯月牙。据说千年以来,水深一直在9米以上,二十多亩宽的水面,碧波荡漾,跃鱼腾蛟。
然而,在大气候和人为因素双重迫害下,月牙泉在1985年时水位已经不到1米;今天我所见到的水面,如不怕湿衣,成年人已可从容走过,水体面积也所剩无几。概言之,此泉岌岌可危,旦夕将不复存。
我问一个路过身边的朋友:月牙泉到底会不会干涸?
他微笑着告诉我:不会的!月牙泉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专家们在想办法!你看,从1985年到现在,又过了20年,月牙泉不还有大半个人深的水吗?
然而另一个人则说:月牙泉早就死了!你现在看到的已经不是月牙泉!
“怎么说?”——我问!
朋友说:月牙泉既然是泉,就应该是它自己从地幔里涌出来的泉水积聚而成的水体才是!而现在,它自己的泉水很少,是由人工补水存在的!
朋友看我疑惑的样子,又指指月牙泉东边几百米处的小水库告诉我:月牙泉里现在的水,有相当一部分是那个人工湖里的水经过地下渗过去的!而那人工湖里的水,是用车子从外地拉过来灌进去的!要不,月牙泉早就干了!
是啊,非泉水积聚而成的月牙泉,还能叫月牙泉吗?
月牙泉,你已经是在吸氧的月牙泉,甚至是浸泡在福尔马林中的月牙泉了!
我十分残忍地在心中不停发问:月牙泉啊,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到底是应该给你补水输液,还是让你跟随美丽的楼兰姑娘从容远去呢?
我心中奔涌着一个悲哀,一个关于美丽的悲哀,不仅为月牙泉……
[!--temp.pl--]